电生物传感器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起来。1962年美国LeiandC.ClarkJnr教授所在研究团队用一层透析膜将葡萄糖氧化酶同定在Clark氧电极上面,酶催化葡萄糖发生氧化反应,利用氧含量变化与葡萄糖浓度的比例关系,从而得到葡萄糖的浓度信总。这是上支酶电极,也标志着生物传感器的诞生。1967年SJUpdike和GPHicks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构建功能性酶电极的必要细节。1969年Giiilbault和Montalvo研制了基于尿素酶的支电位型酶电极。这些早期研究揭开了无试剂分析的序幕,并出现了商业化的产品,如美国YellowSpringsInstrument公司1973年首次发布的葡萄糖分析仪。1982年Shichiri等人研制的早的用于皮下植入的针形酶电极是葡萄糖传感器应用、于在体检测的重要进步,但仍未见冇通用的产品面世。美国AnthonyPFTurneria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采用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作为固定化的氧化还原酶类介质构建廉价的酶电极,为美国MediSense公司在1987年发布的基于丝网印刷酶电极的笔型家用血糖检测仪提供了基础。
电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代电生物传感器以自然物质(如氧)作为电子传输媒介,稳定性较差,灵敏度低,容易受十扰;第二代传感器以外来电子媒介代科氧作为媒活中心,解决了对氧、的依赖,但介质吸附不牢限制了传感器的发展;第三代传感器以功能性材料(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组装膜等)为基础,实现待测生物样品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其屮纳米材料(如纳米金属氧化物)被广泛研究。近年来,纳米电生物传感器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碳纳米管(CarbCmnanotubes,CNTs)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己广泛用于传感器的表面改性,成为H前该领域受关注的前沿课题之一。但CNTs的溶解性差,并且在溶液屮容易聚集成束,因此许多研究是围绕改善CNTs的溶解性展开。
上一条: 纳米金在电酶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下一条: 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相关信息
相关产品
SBA-40E双通道生物传感分析仪
SBA-40X三通道生物传感分析仪
SBA-40C双通道生物传感分析仪
SBA-50B单通道生物传感分析仪